隨處都是好風景





                                                                                                                                           圖文  翌慎

回來了,這次是第一次去京都。

 

 

去的將近9天裡,因為去年一整年工作很忙,所以行程大部分交給同行的友人安排。 本來因為車程近,想安排一天去信樂參訪,但不巧冬季美術館和陶藝之森都會閉館、很想去的百萬遍手作市集剛好在回來的後一天舉行也沒有遇上,所以這次京都之行就變成到處逛街走路的觀光客之旅…。雖然如此,京都還是一個時時刻刻,隨處都有著美好風景的地方,直到出發前其實我並不了解為什麼很多朋友可以一去再去京都好幾次而不會厭倦,真的有這麼好玩? 直到回來之後才能理解,短短的幾天真的不夠,真的很想待在那裡一整年,從春到冬,靜靜領會四季、土地、與人之間的變化之美。

 




 

美麗的大原三千院

12月中去時楓葉落的已經差不多,遊客也很少,這樣反而可以好好欣賞京都原本的樣子。學習茶道快一年了,自己的工作也與陶有關,但我其實是一個對於歷史典故過目即忘又粗手粗腳的人,所以對於京都各大著名廟宇景點不敢做太多期待怕自己沒這麼有深度..哈,但是大原的三千院真的很美,即使沒有紅葉或櫻花的襯托,依然讓人印象深刻。入口不同於一般寺廟度部分只能在外面參拜,一開始就脫鞋從迴廊穿行進入,從內部曲折的、迂迴看見庭院的半遮半掩、禪堂的幽暗中佛像微微閃著金光、木地板隨著行走從縫隙間發出聲響,到出了殿堂豁然開朗的庭院裡幾尊佛像與地藏自在的安住在青苔與山石間,任草木恣長、四季變換,仍然不變的淡淡微笑。

 

也許這樣的的場景,才是日本傳統器物所使用的舞台。幽微的、隱匿的,在不斷流動的無常中,欣賞此刻當下的存在,有殘缺古樸侘寂之味、亦或華麗絢爛奪目,都是為了讓內心的當下覺受更為清楚敏銳。就像岡倉天心在”茶之書”的所寫: “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而我想不只是茶道,日本的建築、漆器、陶器、工藝以及小至庭園草木也許都隱含著這樣的哲理吧。

 

 

隨意亂逛之感想
因為不諳日文又非熟門熟路,所以這次到沒有特別規劃,只有安排去朝聖樂美術館,門票真是貴森森阿!!! 可以想見樂家在日本的地位,展品並不多,但是可以親眼拜見一下歷代的作品很有一訪的價值,(好像還有特別體驗會,可以直接碰觸賞玩?),但如果懂日文會比較能理解每個茶碗的背後故事,應該收穫會更大吧。





 

旅程中沒有特別安排去哪一家,但只要有賣陶器或茶具店(還有果子店..哈)我就會被吸進去,發覺其實很多燒的不錯的作品只要不是大名家或歷史古物價格都出乎意料之外合理,反倒是專賣古物名物的店家一個看似極普通的小香盒就要台幣上萬元,看到價格真是有點不好意思自己臉皮很厚也敢跑進來逛 XD。

 

我覺得習茶道以後就像開了另一扇窗,以前雖然常常看日本作家的陶作品,但是屢次看到每個作家都會做水指、香盒、蓋置、振出、香爐,都只是看懂外在而不懂為何會有這些器型?又是在什麼場合如何被使用? 原來中國色澤漆黑的天目碗是為了宋代而後傳承至日本的末茶點前方式而被使用的,而不是現在華人普遍的沖泡法..等等。直到接觸日本茶道後才真的理解這些器物的所扮演角色,讓這次隨意逛逛卻多了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欣賞,真的很慶幸當初有持續學到現在,也要謝謝老師堅持與用心替東吳教室張羅如此多的道具,我們才有機會真正的認識與學習傳統文化之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