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修行與悟道修行

今天又有人問我甚麼是"圓相",


所以再次針對這個題目闡述一下。






http://item.rakuten.co.jp/honjien/10002742/

 

                                                                                                                                               圖文    祝    曉梅

 

 

茶室中常見一幅掛軸,上面只畫了一個圓圈形狀,

不明究理者又不便發問,可能墜入五里雲霧中,成為一個永遠的謎團......。

 

其實這個圓圈是代表「圓相」之意。

 

在茶道的操作手法中,舉凡搬運水指或茶碗茶棗、擦拭用具、奉茶等等動作,

處處都非常注意要以雙臂或是手指虎口圈成圓形的姿態,

希望用身體語言時時提醒自己,人生的一切都是一個"圓相"的循環。

 

圓相在禪宗表示「悟道」,

最終甚至連「悟道」都忘卻,

進入「不識」的境界...。

 

梁武帝曾問達摩大師:「朕興建佛寺,度化僧人,功德為何?」

大師曰:「無任何功德可言!」

武帝再問:「佛法教義的聖諦第一義(最重要的最終境界)究竟為何? 」

達摩大師曰: 「廓然無聖!」(即空境無物、沒有"聖諦"那樣的東西!)

武帝勃然大怒: 「你是何人?難道不是開悟聖者嗎?」

 大師答曰:「不識。」

隨即沒入少林寺中....。

 

其實大師的「廓然無聖」已回答了一切。


 

一切皆無的狀態,無喜好、無煩惱、無所求、亦不求佛法,

就是佛法的真理。

 

修習茶道到底是在學甚麼? 求甚麼呢?

 

是學習如何種茶、製茶、備茶、品茶嗎?

或是在學習如何佈置茶席?

還是在學習如何妝扮美麗脫俗地演出一場茶禪氣氛呢?

這些不能說不重要,

但都是停留在表面的學習,

我們要加快腳步,往山裡的深處行。

 

學茶道的動機,人人或有不同的誘因。

有的人是因為喜歡喝茶,有的人是衝著和菓子來,

有的人是驚嘆茶道器具的精美,有的人喜歡研究茶室的建築...,

每個人所為何來可能都不一樣,但是這一切都是引領我們學習茶道的切入點,

而這些其實都是通往茶道之路的「入口」,

也就是進入茶道之路的閘口,

後面才是深長不見盡頭的一條路。

 

進入茶道的殿堂,歷程就如登山一般。

登山口人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

入口處的招徠廣告,既美好又迷人,

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身陷入口處而轉不出來,

其實真正值得追尋的美好,是在路途的另一端。

 

茶道之路其實是引導我們走向自我對話的自省之路,

用一切美麗絢爛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引誘,教我們學習如何捨得放下,

如果我們雙手抱滿了東西,我們怎麼能夠再拿取些甚麼?

只有放下滿手的不捨,才會有另一番所得。

 

我經常在許多演講的場合,問現場來賓:「快樂是甚麼?」

當然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答案;忙人說,有閒就好。

窮人說,有錢就好。農人說,下雨就好。

或有人說,有朋友就好,或有人說party歡樂就好...。

 

不知您是否想過,

快樂如果只是瞬間劃過天空隨即消逝的流星,

那麼其實更多的時間是處在不快樂的氛圍,空自咀嚼追尋過程的痛苦。

不知您是否思考過,

不追求快樂,其實省去了痛苦的歷程,

反而輕鬆自在、快樂立即湧現。

 

無喜好、無煩惱、無所求的一切皆無的狀態,

可能有人認為是萬物枯槁的荒蕪狀態?

 

新古今和歌集中有一首千利休很喜歡的詩:

花をのみ 待つらむ人に 

山里の 雪間の草の 春を見せばや    ~藤原家隆 『壬二集』

(意譯:一心等待花開的人啊~  鄉間的厚雪覆蓋下,小草兒早就春意盎然了!)

 

一片白雪覆蓋的枯寒冬景,彷彿萬物了無生機,

其實積雪到了春天,已經從底部開始融化,

萬物早就在白雪之下熱鬧地萌芽。

 

這就是「觀空見有」的境界。行到水窮處,卻是坐看雲起時。

乍看空無一物,其實卻是「無盡藏」的境界。

 

《維摩詰經·菩薩品》認為,

“無盡”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 

又佛性廣大無窮、妙用無邊,謂之“無盡藏”。

 

當一切皆拋時,從天外又會飛來甚麼意想不到的體悟?

不試試看怎會得知?




http://www.haginotera.or.jp/outline/treasure_ensou.php

 

日本茶道奉行禪宗身體力行洞察真理的教誨,因此在修行上經常借用禪宗的方式,

其中中國佛教禪宗修行的「十牛圖」即為有名的例證。

 

「十牛圖」是十張牧童尋找牧牛的過程,

以「牛隻」象徵「悟道」、「解脫」,同時也代表著另一個「真我」,

以「牧童」象徵「本我」,

十張圖分別象徵十個追求悟道解脫的階段。

 

象徵「本我」的牧童,為了尋找象徵「解脫」的牛隻,拼命追尋蛛絲馬跡,

解脫明明就在自我的本心(牧童)一念之中,卻不自覺地走上了外求(尋牛)之路。

牛隻象徵著靈性的自己、本来的自己、解脫的境界,

禅宗認為「佛自在我心」, 就是基於此一信念。



悟道境界人人追求,如何方可得之? 禪曰:一切自在我心。

如何才能了悟自己的本心? 必需不斷地回歸原點,自可悟道解脫。

 

悟道的關鍵在於自己,無須外求於他。

 

有一則大家都聽過的佛家語…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語出《指月錄》卷二十八





從一般人看到什麼就是什麼的境界,

進入懷疑批判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

最後經過辯證後,透徹瞭解到事物的本質,又回到了原本「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情境。

 

返本還原的自己,已非過去追尋解脫的自己,而是原來的自己。

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青山綠水仍在,繞了一圈,一切又回到原點。

從「空」的世界看大自然的變化,

一切與頓悟前的景色相同,

然過去對這些視而不見,原來這就是真實的世界。

 

日文中亦有相同寓意的一句話:

魚は水中にあって 水を知らず 人は佛法の中にあって 佛を知らず

(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佛中不知佛)

 

解脫並非在禪境中方存在,

只有運用於每天的坐臥行走,回歸平凡的日常生活,

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悟道解脫。

 

說明至此,「圓相」為何畫一個圓圈,是否已可窺見原因?

 

京都的源光庵是賞楓勝地,尤其有名的是一圓一方的兩扇窗子,「悟りの窓」、「迷いの窓」。


 


 




 

圓窗表現的是「圓相」,故以圓形表現「悟りの窓(悟道之窗)」,

方窗表現人生生老病死的「四苦八苦」,故四角造型表現「迷いの窓(迷惑之窗)」。

這兩個窗子,肩並肩地設置在同一面牆上,

為什麼不是放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呢?

有何深意呢?



那天,一位遊客也無,我自己一人,面窗而坐,試圖發現我會掉進"迷"或"悟"?



左看看右看看,再右看看左看看...



人的悟道過程,原來並不是曾經悟過一次就算開悟了,

下回碰到另一個課題考驗,

就像是牧童尋找牧牛一樣,可能又會再次掉入迷網、追尋、悟道的輪迴。

 

茶道的修行,不斷以身體的「形」提醒自己意念的清正。

 

人生中總會不斷會出現各種煩惱,我們需要不斷試煉從"迷"至"悟"的路徑。

慢慢地,這個悟的過程可能越來越快。

從前可能是執迷不悟,

漸漸地, 不需花太久的時間,

我們就能從"迷"轉"悟",

甚至不再掉入陷阱,不再有迷念興起。



這一天,我笑著離去,我發現迷與悟竟然就是肩併肩的距離呀!

 

 

(請閱本部落格相關文章  「十牛圖」的悟道過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