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畫看日本茶道

「從中國古畫看日本茶道」這個題目有些奇怪
各位可能會誤以為是當時中國的畫師
遠赴日本體驗茶道的圖記 ?

其實是「禮失而求諸野」的又一喟嘆

華夏子孫所不知道的祖先飲茶形貌
隨著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的腳步
保存在今天日本文化中的一例


今年在北京參加的研討會中
有幸聆聽茶道資料館副館長、今日庵文庫長筒井紘一教授的演講
當天教授的題目為"比較文化‧鬪茶"
精彩的內容從中唐時期一直講授到南北朝
鉅細靡遺地將中日兩國的鬪茶文化  具體地做了精闢的比較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  是筒井教授介紹的幾幅畫


南宋時代 劉松年 擂茶圖(現存於台北故宮)                                   (轉攝於會場投影片)

圖中人物磨茶粉的石磨
就是現在日本研磨抹茶的石臼


北宋時代 徽宗筆 十八學士圖軸(現存於台北故宮)                                              (轉攝於會場投影片)

圖中奉茶的姿態及用具
與現在保存於京都建仁寺四頭茶會時的使用茶具及方式相同


北宋時代 徽宗 文會圖(現存於台北故宮/像片來自故宮網站)


另外還有現存於日本的一些中國古畫
南宋時代 周季長  林庭珪筆  五百羅漢圖(大德寺館藏)
明代 傳錢選筆 品茶圖(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明代  琴棋書畫圖(德川美術館藏)
 

畫中人物距今已數百年甚至千年
當時他們的飲茶方式  已不見於今日的華人社會
反而是日本茶道  忠實地傳承了當時華夏中原的景象

好笑的是  在公開場合做茶道活動時 
有時會碰到不明就裡者嗆道 : 幹嘛替日本人宣傳茶道 !
我總會好言告之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是我們不認識他了
而不是他非我族類

最近看到Yukiさん整理了一些資料
感謝Yukiさん 分享  茲轉錄如下 :



「畫中所使用的『點茶法』,正是日本茶道的源頭。」
(宋 徽宗 絹本 設色畫 軸 184.4 x 123.9 cm)

(摘自商業周刊 第1248期)
故宮好好看-浪漫皇帝的華麗茶宴
四百多年歷史的日本茶道,正襟危坐,氣氛肅穆有如儀式,主人注水、擊拂茶湯、奉茶,舉手投足間,盡是優雅。但,你知道同樣的情景早發生在一千年前的中國北宋嗎?宋徽宗是亡國之君,但他也是歷史上公認不可多得的藝術...

(摘自臺北故宮)
〈文會圖〉這幅畫充分表現徽宗院畫精緻明淨的風格。宋徽宗與寵臣蔡京也在畫上留下題跋,以此作為帝王統治下人才雲集的象徵圖像。
作者趙佶(1082-1135),宋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在位建元六:建中靖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遜位後,尊為道君太上皇帝。工繪山水,人物,花鳥。又工書法,自創體格,號瘦金書。
〈文會圖〉與唐代十八學士圖的主題有關,自唐閻立本受命畫〈秦府十八學士圖〉以來,即為後世畫家仿效的題材,歷代多有傳本。圖上有宋徽宗與蔡京的題詩,以古喻今點出宋皇室對文士的重視,更以此作為帝王統治下人才雲集的象徵圖像。全作用筆俐落,線條簡練剛勁,人物面部勾勒細緻有韻,神情雅俊,姿態各異,個性鮮明。竹樹之葉用雙鉤,線條沈著,設色明麗而協調,樹石草木背景,用筆亦工整精細,可謂極精妙之能事,充分表現徽宗畫院精緻明淨的風格。


特徵說明(故宮網站)
環桌而坐的文士,正進行著茶會。宋徽宗稱此圖為文會圖,但應與唐代以來「十八學士」的主題有關。可能是當時摹寫古代畫作後,加入北宋元素的「改編」之作。
僮僕使用及準備中的茶具,在存世北宋茶器中有相應的例子,畫家所繪確有根據。
圖中從根部到頂部不斷纏繞的兩株樹木,雖然複雜,但由於含蓄的表現,因此毫無雜亂誇張之感,而像是觀察樹木真實生長狀況後描繪出的細膩作品。
徽宗時期畫院作品常有種纖塵不染的明淨感。〈文會圖〉中即使在各種樹木垂下的細小葉片上,也可以發現這種特質。

 
另有關擂茶圖"茶多網"中有介紹如下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9厘米,横44.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撵茶图》以工笔白描的手法,细致描绘了宋代点茶的具体过程。画面分两部分:
画幅左侧共两人,一人跨坐于一方矮几上,头戴噗帽,身着长衫,脚登麻 鞋,正在转动石磨磨茶,神态专注,动作舒缓,显然是个中好手;石磨旁横放一把茶帚,是用来扫除茶末的。另一人伫立茶案边,左手持茶盏,右手提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风炉、茶釜,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盏托以及茶箩子、贮茶盒等用器。
画幅右侧共计三人:一僧人伏案执笔,正在作书;一羽客相对而坐,意在观览;一儒士端坐其旁,似在欣赏。整个画面布局闲雅,用笔生动,充分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茶会的风雅之情和高洁志趣,是宋代点茶场景的真实写照。http://tea.fjsen.com/view/2011-09-20/show5439.html

 
 


照片中還有許多看不清楚的細節部分
還是親自走一趟故宮吧!








留言